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1版:要闻
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28日 返回该版首页

加快构建“1+3+N”雁阵格局 以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 到2025年四川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基本形成

加快构建“1+3+N”雁阵格局  以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

2025年四川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基本形成

本报讯(记者 胡斌)记者日前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的“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四川将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计划到2025年,四川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主力军集聚水平显著提升,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数量大幅增长。

据了解,自2021年12月四川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四川先后印发了《四川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及系列专项政策。近期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

据介绍,围绕目标,四川确定雁阵格局以“1+3+N”作为主要的功能布局,同时在“1+3”区域重点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

其中,“1”即成都作为“头雁引领”,要发挥核心引擎作用;“3”即“三翼驱动”,要求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N”即“多点支撑”,要求其他市(州)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多个支点。

在突出“头雁引领”方面,四川明确成都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积极承接更多国家人才政策改革试点,打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汇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在强化“三翼驱动”上,四川明确绵阳围绕国防科工重点领域,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构建集聚国防科工人才的平台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壮大国防科工战略人才力量;宜宾—泸州重点围绕白酒、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现代医药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建强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南充—达州重点围绕汽车汽配、能源化工、食品饮料、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制定产业人才支持政策,深化校院企地合作和人才飞地建设,建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加快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聚焦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点堵点问题,四川提出在“1+3”核心区率先试行20条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涵盖编制使用、岗位管理、职称评审、学科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人才服务、住房保障等相关内容,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据悉,一直以来,四川着力通过高能级平台的建设来集聚高层次的人才。今后,四川将继续围绕高能级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集聚人才。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将主要推动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在战略科技平台方面,重点推进实验室体系的建设。今后将准备推进10家左右实验室优化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继续推进4家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启动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组建工作,并启动2至3家川渝地区共建实验室建设。在产业创新平台方面,将继续加快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建设高端航空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创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在功能服务平台方面,将继续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基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

此外,四川还将坚持“1234”总体思路,以锻造适应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需要的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即:“1”是指以实施“经纬人才”计划为引领,到2027年遴选培养不少于100名“经纬人才”;“2”是指促进产业和人才“两大政策”更好发挥整体效应;“3”是指建设园区、企业、产业创新平台“三个阵地”;“4”是指重点实施“强链补链人才支撑行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卓越工程师薪火行动”和“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创业帮扶行动”四项行动。

迈步新征程,四川将乘势而上,朝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这一目标奋力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书写新的人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