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及依托其开展的业务进行保护,使得它们不会由于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破坏、修改、审阅、检查、记录或销毁,保证系统连续可靠地正常运行。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硬件、软件、服务市场的规模为4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1%,2012年至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10%,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中最具看点的“巅峰极客”网络安全技能挑战赛和新经济与网络安全融合发展高峰论坛落地成都高新区,正是源于成都高新区网络安全产业优势。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以推进自主创新,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业界共治的理念,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科学规划信息安全产业链,网络安全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人才汇聚 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网安核心技术
关键词:“巅峰极客”网络安全技能挑战赛
9月15日-16日,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重要活动——“巅峰极客”网络安全技能挑战赛暨自主可控安全共测大赛决赛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来自全国的30支战队为争夺网上虚拟城市“广诚市”的主导权,持续32小时不间断对决,上演精彩的网络攻防战。
作为一场国家级网络安全赛事,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全国3263支队伍10532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地域覆盖全国30个省市,报名战队数量创近年来全国同类赛事新高。其中,四川省共有407支战队1055人参赛,位列全国省市第一。
“这场比赛更像是一场实战演练,攻击方展现黑客攻击城市网络安全的‘路径’,防御方的防守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得到提升。”大赛赛事负责人付磊说,整场比赛为社会各界展现了一个城市遭遇网络攻击之后可能诱发的种种社会问题,直观警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为各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单位提供了一个验证系统脆弱性和可靠性的平台。
9月16日晚,报名3个月来倍受外界关注的大赛战果最终揭晓。经过两轮线上赛和决赛32小时的激烈对决,最终来自成都的“4WebDogs”战队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夺得10万元大奖;“黑猫警长”“剁椒鱼头”“Flappypig”战队并列第二。
赛事终结,花落各家。而等待这些参赛获奖团队的还有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大礼”。作为此次赛事承办方,对于在比赛中取得成绩并落户的人才或团队,成都高新区将按照今年4月发布的“金熊猫”人才新政50条,从人才引进、投融资支持、创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后勤保障支持等各方面给予落户人才和创业团队各类支持。其中,大赛获奖团队或个人落户成都高新区,所带项目经过评审后,可获得最高100万元创业基金,以及最高不超过200平方米场地租金、每年不超过10万元连续3年的场地租金补贴。大赛获奖者中落户的创业团队和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的天使投资支持,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研发投入补助。
这是成都高新区充分利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契机,加大网络安全产业和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的一个举措,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倾力打造网安赛事品牌和人才交流平台,努力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成都高新区,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储备“高精尖”人才。
成都高新区在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而发展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一要靠自主创新,二要靠高端人才。为此,他们依托创新孵化体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核心技术研发转化,初步形成“参与产业高端分工、创新浪潮持续涌现、骨干企业规模带动、配套企业链条延伸”的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集群。截至2017年底,成都高新区承担网络安全国家级项目394项,其中,核高基重大专项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2项;拥有知识产权总数达6224项,其中,发明专利1095项,软件著作权3233项。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端点安全、网络安全产品、应用安全、数据安全、身份与访问管理、安全管理六大产业领域80余种网络安全产品和技术,基本涵盖网络安全全部产业链,并在云场景、大数据场景、物联网场景、移动场景四大应用场景率先发力,实现多个突破。其中,中国网安发布了目前世界上产生速率最高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亚信安全研发设计中国第一个自主可控“安全云”;成都海光研发中国第一颗自主可控CPU“芯片”;“中国信息安全第一股”——卫士通研发设计中国第一款智能商用密码手机。
在聚集网络安全高端人才方面,推进产学研联动,依托中国电科30所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成都)培训中心、成都高新区人才培训联盟,部分重点网安企业的研发中心,形成聚合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目前,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8人,省千人计划人才124人,“蓉漂计划”人才121人,为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健全体系 强链补链 构建网安产业生态圈
关键词: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占全国14%
网络安全产业是国家网络安全能力的重要支点,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是推进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展开成都高新区网络安全产业全景图:已聚集卫士通、亚信科技、中国网安等网络安全企业148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86家,营收过10亿元的企业19家,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3万人,涵盖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解决方案与专业服务的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在构建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圈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以健全产业体系、注重产业生态培育为基础,发挥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不断补齐增强产业生态链,着力培育完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圈。2012年,创建全国首个信息安全产业园区——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聚集网安上下游企业40余家,建有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信息安全公共技术平台、移动互联网公共技术平台。纵向上,持续丰富和优化“芯片—软件—平台产品—整机—信息安全系统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信息安全服务”的网络空间安全产业链,基本建成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为一体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横向上,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网安产业空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网络安全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经济融合发展。目前,云安全、大数据安全、工控安全、物联安全等部分领域已实现突破,企业实力日益增强,不但涌现出卫士通、久远银海等主板上市企业,还吸引亚信集团、新华三云计算等企业入驻。
网络安全产业链的形成,使成都高新区软件服务业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创新最活跃、价值最高的板块。截至2017年底,全区纳入统计的软件服务业企业1300余家,2017年全年,全区软件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49.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成都市总量的35.2%。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042.5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市总量的39.1%,软件业务出口13.9亿美元,规模以上软件服务企业399家,总体营收500.2亿元,同比增长31.7%。2018年1-3月,规模以上495家软件服务企业实现营收159亿元,同比增长24.7%,完成全年目标的19.8%。全区软件服务业从业人数达15.4万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8.3万人,人均劳动生产率约为81.1万元。
成都高新区聚集全球软件10强企业5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2家,本土7家企业纳入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2017年,营收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19家,亿元企业169家。通过CMM/CMMI3级(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评估企业238家,CMM/CMMI5级评估企业13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登记1.35万件,软件相关有效发明专利5480件。151家软件企业获技术中心认定,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9家、市级89家。主板、创业板上市软件服务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软件服务企业88家。形成了“一核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南部园区天府软件园为核心聚集区,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天府新谷、国腾科技园、电子科大科技园、菁蓉国际广场等多个重点园区相对集中发展的载体格局。
成都高新区软件服务业已形成了以数字游戏、信息安全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领域。数字游戏领域以产品研发为核心,涉足发行运营、流量渠道等多个环节,涵盖电子竞技、直播、IP经济等衍生业态的游戏生态圈已初步形成。腾讯、金山、完美、中手游、育碧等国内外知名游戏企业已落户,尼毕鲁、数字天空、炎龙、迅游等一批本土企业高速成长,2017年,56家规模以上游戏企业实现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71.6%。信息安全领域产业规模在全国领先,30所、卫士通、亚信、久远银海居国内信息安全领域龙头位置,密码技术、主动防御和芯片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人工智能、VR\AR、“互联网+”等领域具备一批技术领先、产品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突出的应用和服务,面向新兴应用场景的新兴业态正在孕育形成。
多方参与 共同治理 推动网络安全业界共治
关键词:打破“痛点” 充分“赋能”
9月18日,在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重要活动“新经济与网络安全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成都高新区正式揭牌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聚焦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是成都高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服务企业发展的全新探索。
“业界共治”的内涵,是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国际实践看,“业界共治+法定机构”治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典型者如新加坡、香港等卓显成效。
“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通过成立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构建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充分考虑市场和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需求,理事会成员将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业界代表占比90%以上。在实际运营中,理事会将下设战略规划部、企业服务部、品牌推广部,与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
成都高新区“业界共治”模式的关键在于赋能治理。“在实际运营中,理事会与新经济发展局各有侧重、相互支撑、职能互补,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比如由业界共治理事会牵头制定产业规划,政府部门审定后负责实施规划;由业界共治理事会牵头制定产业政策,政府部门审定后兑现政策;由业界共治理事会对重大项目招引等给出专业评价报告,政府部门作为项目沟通洽谈参考;由业界共治理事会按私董会等形式为企业提供资源导入、资本链接等专业服务,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等。
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可根据需要开展常务理事会、高峰论坛、私董会、跨界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成都高新区每年将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通过产业扶持资金、产业投资基金、信贷支持资金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大数据与网络安全企业支持力度。
当天揭牌仪式现场,多家企业代表纷纷表示看好这一“业界共治”产业发展模式。相关企业负责人说,这一模式将推动更多企业诉求纳入政府决策,使企业发展需求、问题得到精准、及时解决。
“目前,‘业界共治’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在大数据和网络安全行业领域试点,未来这一模式还将在更多产业领域推广,更好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生态圈构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后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成都高新区建区30周年。”成都高新区将以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契机,聚焦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圈,着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技术创新先导区、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成都市加快建成领跑西部、辐射全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之城贡献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兮 舒琴
(图片由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宣传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