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陇县金山村:
平畴沃野满目新 沃土生金绘“丰”景
□马永红 本报记者 黄韬
时下,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的油菜花渐次凋谢,青嫩的油菜角长势喜人。该村党总支部书记代云东不由感叹:“两年前,眼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这里开出了‘致富花’,结出了‘金角角’。”
近年来,金山村整治撂荒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粮油产业,致力于群众增收、村集体创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争取项目建良田
金山村位于马鞍镇东南部,距马鞍场镇2公里,紧邻G245线,共1065户3250人,是马鞍镇第一大村。
前些年,金山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又因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全村4000多亩土地撂荒了一大半。代云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才能把土地资源盘活,让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百姓?“围绕土地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才是破题的关键。”代云东与村委班子成员经常走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密切了干群关系,奠定了群众基础。
2021年初,仪陇县要在立山、马鞍、柳垭片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样本工程。代云东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全力争取到项目。当调研组到金山村实地考察时,他满怀信心、勇表决心,从交通优势、地理条件、群众基础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调研组经过反复论证比较,最终决定项目落地金山村。
同年4月,金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村中的劳动力也全部参与务工。除杂、土地调型、开挖沟渠……历时半年,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成,还配套建设了产业便道、蓄水池、山坪塘、提灌站。
“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村容村貌变美了,耕作可实现机械化,粮食稳产增收更加有保障。”代云东说,为了管护好农田,他任村级“田长”,各组组长当网格巡逻员,常态化开展巡田,严格落实“田长制”。
合作共建兴产业
“今年的1900亩油菜,预计产量达57万斤、收入达200万元。”站在村口,代云东举目远眺,平畴沃野黄绿相间,生机盎然。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谁来种?种什么?在代云东看来,农户自主经营,存在再次撂荒的风险,也不利于发展乡村旅游。要产生可持续的效益,就要走现代农业之路,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仪陇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国企主力、业主主营、粮油主业、服务主线、农机主攻”的基本原则,按照“1+6+N”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初步建成了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及新政、马鞍、金城分中心,围绕“耕、种、防、收、烘、储、运、加、销”9个重点环节,可为农户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依托县属国有企业德懋农投公司,金山村与该公司合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德懋农投公司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营销。“去年,德懋农投公司订单种植优质水稻、高粱,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发展“稻鱼共生”产业。村民参与田间管理,相比散户种植,每户增加收入约2000元。”代云东介绍,有种植意愿的农户,也可以从德懋农投公司建设好的高标准农田中反租倒包,创造更多价值。
今年3月,油菜花盛开期,金山村首次举办了菜花节,吸引数千名游客观光旅游,让金山村声名远播。代云东告诉记者,金山村将进一步开发观光旅游,完善采摘、休闲、垂钓、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
发挥效应促增收
挖窝、播种、覆土……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75岁的村民代云映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一会儿功夫就播完一行大豆。休息间,老代与记者聊起家常,“自从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我是忙时有活干,闲时心情好。”
今年开春到现在,老代在金山村现代粮油产业园务工,除草、播种、栽苗……“每天净挣80元。”老代坦言,辛苦换来腰包鼓,踏实!他给自己初步算了一笔收入账:土地流转费2400元,地力补贴700元,集体分红100元,一年务工收入约10000元,今年可收入13000余元。在金山村,像老代一样在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有近200人,人均年增收可达3000余元。
“农作物四季有收成,让企业赢利、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真正实现了沃土生金。”代云东说,高标准农田的土地所有权归属村集体,这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增加,一年接近20万元,按6:3:1作为群众收益、村集体公益基金和村组干部绩效。
目前,金山村400亩稻鱼综合种养鱼塘项目、村级电商运营平台正在快速建设中。届时,该村优质粮油种植示范区内培育出的黄花、稻花鱼、虾等特色农产品可以直接从金山村销往全国各地。
谈到未来,代云东表示,将把高标准农田奠定的基础优势利用好,坚持农旅融合、因地制宜,团结带领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去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