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两端”“两网” 破解农民“种什么”“谁来卖”难题
广元市供销投资集团奋力谱写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李新仁 本报记者 丁明海
近年来,四川广元市供销投资集团在四川省供销社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元市供销社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合作诚信、转型创新、强企惠民”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构建“1+3+N”市级社有企业组织架构,不断加强“两端”“两网”建设,努力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奋力推动广元农特产品卖好卖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锚定生产环节 围绕市场需求
提升农产品质量
分析市场行情,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依托“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所需农产品的种类及数量,及时提供相应的种子、农药。整合200余个优质农业企业和600余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专合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2022年,指导带动30000余农户种植藤椒、海椒等经济作物12000余亩,户均增收达400余元。
强化农化服务,解决“怎么管”的问题。按照全市“3×(4+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积极拓展社有企业农化服务内容,形成了以代耕代种、农资上门等为主的农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无人机飞防服务,深入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10余种服务和技术指导,建立起统一耕种、统一管护、统一收割的“三统一”服务模式。2022年,社有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3.4万亩次,同比增长11.3%。
优化供给模式,解决“如何收”的问题。积极对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体户,通过签订供应协议,形成企业订单模式,在解决农户种养殖销售顾虑的同时稳定供货渠道。与成都伊森诚品中央厨房达成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直采协议,并与8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合作协议,将剑门关土鸡、木门醪糟、高山露地蔬菜等10余种农产品直供到中央厨房。
锚定流通环节 围绕线上线下
畅通农产品渠道
强化基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网”。围绕“广元产”“广元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储运需要,以项目为抓手,建成广元供销农产品集团冷链基地、昭化区佳成冷链库等仓储中心4个,总容量达1.8万立方米。主动对接市内外大型农贸批发交易市场,开展农村产地和城市销地冷链网络建设,全力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
打造网络体系,拓展“数字供销网”。积极开展“广元832”抖音IP运营管理,不断探索“文旅+生态产品”等经营推广模式,通过网红达人开展直播带货,推动“832平台”本土化,销售收入累积实现7.3亿元。切实做好“天府乡村”公益商标宣传推广和审核工作,帮助50家经营主体332个产品成功申报“天府乡村”商标。全力打造“广供天下”线上商城和“广供天下”区域公共品牌,搭建“广供天下·杭广消费帮扶供应链平台线上商城”。2022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收入6.06亿元。
做实溯源检测,建强“质量监管网”。完善产品溯源和自检制度,不断加强农资、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全过程溯源体系。主动配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农资、农产品质量检查,积极履行企业责任。2022年,实现产品溯源全覆盖,抽检良品率达到98%。
锚定消费环节 围绕平台建设
拓宽农产品市场
强化主体培育,破解“谁来卖”的难题。按照建设“一中心、一平台”的发展思路,不断培育壮大广元供销农产品集团、四川省广供天下电商公司。全市供销社系统通过投资入股、业务联结等方式发展社有企业52家,其中从事农产品购销业务的社有企业达到26家,主营业务涵盖米面粮油、山珍小吃等1000余个产品,形成市县一体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强化品牌建设,贴上“质量优”的标签。积极运营“广元七绝”区域公共品牌,大力销售苍溪猕猴桃、青川黑木耳、剑门关豆腐等“广元七绝”产品,同步拓展产品链,丰富“广元七绝”内涵,从7种单品扩展到剑门关土鸡、广元黄茶等10余种产品。市级社有企业创建了“广供天下”“广供农产”等自有品牌,积极引导县区社有企业创建了“川明参”“龙岗山”“家佳供”等10余个自有品牌。2022年,全市社有企业自有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
强化平台打造,实现“卖得好”的目标。主动与华侨城、广元文旅开展线下合作,在剑门关、皇泽寺、昭化古城等4A及以上旅游景区开设“广元七绝·广供天下”农产品专营店4个。积极参加展销会、推介会、丰收节等各类促销活动30余场次,在杭州、绍兴等城市打造11个广元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11处产品供应仓,年均成交额1亿元。积极与成都老邻居、伊藤洋华堂等3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上架销售青川山珍等广元优质特色农产品达到200余种,年均销售额达到2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