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1版:要闻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5日 返回该版首页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全面启动实施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项目11个 持续巩固搬迁成效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全面启动实施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项目11

持续巩固搬迁成效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刘旭 本报记者 魏彪 文/

春日清晨,太阳初升,东边天空一片红亮,远处青山呈黛色,深深浅浅,纵横错落。绿野从山脚下平展过来,纱一样的雾霭缓缓浮动。马路宽阔平坦,连绵逶迤,将一座座新居串联,白墙黛瓦,人似画中游。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美得令人陶醉。

据统计,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覆盖全区12个乡镇,建成集中安置点13个。完成搬迁后,朝天区全面启动实施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项目11个。

 

强化举措 底线兜得牢

近日,记者走进广元市前瞻服饰有限公司大滩镇自然村分厂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踩着缝纫机,正忙着缝制衣服。从工厂投产运营以来,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内的留守妇女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家,一举两得。”居住在自然村集中安置点的杨怀美从一名全职家庭妇女蜕变为一名产业工人。

据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是朝天区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2021年,该区整合资源借智借力,与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妇联共同努力,引进广元市前瞻服饰有限公司在大滩镇自然村开办了分厂,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让大山里的群众也能在家门口乐业。

近年来,朝天区用机制建设巩固脱贫成效,出台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专项政策,落实搬迁劳动力4310人就业,全面实现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投入产业发展资金600余万元,13个集中安置点均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分红50余万元。同时,紧紧抓住东西部协作、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机遇,积极招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建设就业创业车间4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个,带动28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党建引领 产业促振兴

“出门种天麻了……”这段时间的每天早上,水磨沟镇水磨沟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谢廷国都会忙着招呼村民前往附近的天麻种植基地劳作。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钱袋子越装越满,这一点,谢廷国深有体会。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天麻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谢廷国的“转身”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带动。

水磨沟镇一直都有种植天麻的传统,但都是分散的小规模种植,水磨沟社区易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建成以后,镇党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发放产业发展到户资金、提供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安置点群众量身打造产业扶持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就业和长效增收。在镇党委的引导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许多搬迁群众开始承包土地发展天麻种植产业。今年,谢廷国种下了3000椴天麻,培育了300多平方米的优质天麻种子,预计年收入10万元左右。

据了解,朝天区13个集中安置点均发展有天麻、食用菌、核桃等特色产业,在安置点周边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个,培育种养殖大户30户,带动26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实现搬迁群众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社区治理 文明好风气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沙河镇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房屋,文化广场干净整洁,一排排景观树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不仅脱了贫,致了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脱贫户张文贵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这里住着的曾经是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如今全部华丽转身,在小康路上过着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为了丰富群众的生活,罗圈岩村依托安置点配套建设文体广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儿童游乐场,积极搭建群众文体活动平台;配套建设农家书屋,建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修建以村规民约、尊老爱幼、生活常识等为主题内容的文化墙。

该村还积极组织安置点群众组建舞蹈队、歌唱队等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引导群众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坝坝电影、知客宣讲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促进安置区和谐稳定。

近年来,朝天区健全完善“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和区、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提升了群众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