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华蓥市:
上门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老人家,请您眨眨眼,摇摇头……”近日,四川省广安华蓥市庆华镇养老院张友银老人端坐在工作人员的手机前,进行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
张友银激动地说:“今年是我第五年享受上门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了,我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多亏了这些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感觉特别暖心。”
今年79岁的张友银常年生病,已卧床多年,每年的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都是老人的一件“心头事”,因为按照规定,没有及时进行认证的就要暂停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
“过去,领取保险待遇人员必须由本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县级社保经办机构或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认证,受认证时间、居住地点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这种传统的认证方式效率并不高。”华蓥市居保局工作人员杨琴坦言。
而据杨琴介绍,由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数众多,只有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办理资格认证,但是也无法及时掌握每个退休人员的情况,冒领养老金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有的老人去世了一段时间后,家属怀着侥幸心理,故意隐瞒情况,继续领取养老金。
自2019年起,华蓥市根据上级部署,启动“生物识别身份认证系统”,依托互联网和公安身份证信息、省社保卡等大数据信息手段,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认证者只需通过手机上相应的程序进行眨眼、张嘴、摇头等操作后,即可完成就地认证。
“生物识别系统认证一般10秒内就可完成。”杨琴说,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防止养老金被冒领、骗领,还能为异地居住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大幅提高了资格认证效率,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保基金安全。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都是老年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新技术的应用对很多没有使用智能手机,也没有家里人可以帮助认证的“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来说,无疑就形成了无法跨越的“数字鸿沟”。
为了让养老保险资格认证覆盖到每位老年人,华蓥市居保局同步细化服务措施,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对全市需要认证的老人进行全面摸底统计,确保人员不重不漏,并成立上门认证服务队,针对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的,特别是“空巢”老人、病残、行动不便的特殊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针对老人在外地居住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其家人以微信方式进行核实,帮助其进行远程认证。此外,工作人员在采集信息的同时,还向老年人发放养老保险政策宣传资料、解读城乡居保相关政策,确保老年群体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部门联动认证、上门服务等多种举措,已完成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13000多人。”华蓥市居保局局长杨帮森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信息对比为主、远程自主认证和社会服务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寓认证于无形、寓认证于服务。”
李雨飞 杨帮森 特约记者 周松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