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1版:要闻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19日 返回该版首页

成都建圈强链绘出全新“路线图”

成都建圈强链绘出全新“路线图”

本报讯(记者 马工枚)日前,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近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与《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通过比较上一版成都的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名单发现,此次优化调整后的《方案》表明,成都市将着力布局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每条重点产业链明确“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产业布局,支撑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

《工作要点》提出“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市场主体质量”等9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成都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成都全年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聚焦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前沿新兴技术研发项目30项以上。成都将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对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捕捉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9月底前,设立成都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开展“投新、投早、投小、投硬”。此外,成都将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

构建数字经济等8个产业生态圈

通过梳理发现,成都产业生态圈从上一轮的12个调整为8个,重点产业链在上一轮26条基础上调整为28条。优化调整后,成都布局“大健康”产业生态圈。这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布局,包括3条产业链:创新药(含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和高端诊疗。其中,高端诊疗为成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新赛道。此外,成都特别提到“车载智能控制系统”,将其归类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链中。

8个产业生态圈中,“新消费”生态圈产业链最多,包括旅游业、文创业(含数字文创)、会展业、体育产业、音乐产业、美食产业(含绿色食品)6条产业链。其中,后3条为新增。调整后的“新消费”产业生态圈也充分契合成都“三城三都”建设工作的展开。

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有力有效开展,成都还从考核上入手,出台《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评估问效工作方案》,将实施“纵向看成效、横向找差距”的综合评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设置考核和监测两类指标,以考核指标突出工作重点和具体抓手,以监测指标反映市场认可和产业活力。

打造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2023年,成都市将加快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等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新型显示、创新药等7500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新型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链上台阶、产值规模增长100亿元以上。

力争新增规上(限上)企业数量不低于2022年水平,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全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加快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等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全年力争新招引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80个;创建国家、省、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不少于100个。

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3项具体任务。开工建设TH实验室、国汽智联车载智能终端平台,为航空发动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创新赋能;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建设,提升轨道交通、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创新能级;积极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创新中心、四川省新药临床前技术创新中心,增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能力等。

9月底前,设立成都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开展“投新、投早、投小、投硬”;持续推动“蓉易贷”白名单企业更新,进一步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产业链配套企业融资难题,力争三年内支持信贷规模超过1000亿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