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 探索全民阅读的新举措
彭昌奎 罗晓华
如何让全民阅读活动更好地落地?近年来,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学校在成都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多次与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洽谈,建立合作机制,进行校地文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近期,这一谋划落地,双方签约正式实施馆校合作,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而作出一种探索。
鹿鸣书屋 书香校园
阅读启迪人心智,使人内心强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学生的成长需要阅读滋润,学校应创造条件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拓展他们的视野增长学识,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建设,学校建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图书馆,命名为“鹿鸣书屋”。与常规封闭式的图书馆不同的是,“鹿鸣书屋”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布局,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1607.17平方米,现有图书25359本,涉及科技、历史、文学、教育、心理励志等多种书籍。书屋设置为阅读学习区、沙龙区、深度阅读区、儿童绘本区、文化展示区等,可以满足学生阅读、剧本展演等多种需求。这种布局形成全开放的空间,同学们只要有空,可以随时进行阅读。学校图书馆正式启用后,与成都高新区图书馆现场举行了合作揭牌仪式。学校以图书馆启动仪式为契机,打造书香校园,让每个孩子、每位教师都爱上阅读。
六四班的刘瑾玉每周最盼望的就是阅读课了,因为这节课她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学校的“鹿鸣书屋”自由阅读、借阅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她说每次来到这里心情就像踩了一朵幸福的云,自由、闲适,被各种书籍包围着,她感觉温暖、充实,在六年级毕业之际,能见证“鹿鸣书屋”的启用,能在这里畅游书海,对她而言是一件幸福而又美好的事,也是学校送给她的最美的毕业礼物。
来自三年级的和佳萱,期待着和图书馆的每一次相遇。在这里,她不仅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古埃及神话故事》,还和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成了新朋友,与他们对话,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她最大的乐趣。刚从福建转学到附校西区的祝弗霖,对新学校的喜爱溢于言表,爱读书的他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阅读园地。他说,去图书馆阅读,是一种渴望,翻开书本,那些未曾拥有的体验让他吃惊,而这种阅读的热忱将会陪伴他一起成长。
周玲老师心心念念的,就是每周与五四班的孩子们在附校西区图书馆的阅读共享时光。在这里,教师可以与孩子一起和书籍交朋友。书海中,不仅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有诗和远方……最近两周,周老师每次都会兴致勃勃地捧起林清玄的作品精选《桃花心木》,静静地沐浴在书香之中。抬眼一看,不知何时,一个女孩也倚靠在书架旁津津有味地看着和老师手里相同的书,那一刻她们相视而笑。
又到了每周的“数”我精彩绘本分享日,数学老师丁玲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图书馆的小舞台进行精彩阅读分享。这是孩子们和老师每周最期待的时间,他们沉浸在“蓝天下”这片知识的海洋里,在“星空下”展示他们的阅读收获。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生动有趣,阅读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原来数学老师也能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
一套系统 两个基地
校地共建的图书馆,是中小学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的新型文化共享模式。这一模式充分运用了新建图书馆阅读场域和成都高新区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平台,形成了共建共享的阅读课堂。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很像个藏书室,阅读的功能不强。学校的馆校合作,打通了阅读的渠道,创新了借阅机制,实现了书籍的通借通还,结束了图书馆成为“摆设”的现象。
学校规定,同学们每天有大约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周每个班有固定的阅读分享会,每个月又有一个主题阅读活动,每个学期有全校的全民阅读活动。学校组织老师们集体研发了不同学段的阅读手册,指导学校的系列阅读活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主题阅读活动各有不同。例如,体育组的主题阅读是《上课的门道》,艺术组是《这就是芬兰教育》,英语组是《小学英语分级阅读》。学校还承担了区级语文课题研究,该课题以巴蜀小学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为依托,推进了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与探索,真正让阅读帮助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阅读课程的开展让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等多个群体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当中,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传承民族精神,并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根基。
馆校合作的举措也是教育文化事业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不仅是书香校园迈出了向全民阅读的坚定步伐,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文教融合的大胆实践。学校设想,探索馆校合作的路径,优化文教融合模式,可以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周边,并以此为杠杆,推动学校迈步向前,撬动当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全人阅读 “四向”育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校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锚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五育并举,打破学科壁垒,以“读”培根,以“读”养气,打造书香校园、构建阅读文化、开发阅读课程、开展阅读活动、改变阅读模式、激发阅读兴趣。
学校实施全人教育思想,制定了 “人性向善、学习向真、能力向上、生活向美”的育人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构建了全人阅读体系。全人阅读不同于一般的主题阅读,更强调将阅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力求人人参与,全面发展,其显著特征为全覆盖,包括:全学科、全人员、全时空、全领域和全过程五个方面。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通过阅读,进行知识输入与深度理解,最终指向实践,形成知识的整合输出与迁移运用。从学科阅读到学科拓展再到学科融合,贯穿“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四个领域。学校通过两条路径、四大模块架构起全人阅读体系,最终指向学校“四向”育人目标。
第一条路径指向全员的基础性阅读。首先是实施全学科拓展延伸阅读。学校以国家课程设置为核心,建构多主题、全学科的拓展延伸阅读体系。比如,语文学科采用“1+N”的主题阅读方式,实现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还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定期开展阅读课评比活动,提高教师阅读指导的实效性。其次是建构多学科融合联结阅读。结合新课标要求,从学段、模块、形式、要点等方面呈现不同的阅读形式。
第二条路径指向个体的个性化阅读。每个班都开发了班本阅读课程,更倾向于以实践为主题的个性化阅读。每个学段的班本阅读要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低年级注重诵和读;中年级注重绘、讲、演;高年级注重探究、演绎、思辨等能力的训练。在构建班本阅读的过程中,各年级也借助了学科教师、家长及社区的力量,通过班级的主题阅读形成全方位的活动任务群,扩大班级主题阅读的影响力。
全人阅读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过程浸润式阅读:强调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主题情景式阅读:强调在真实生活中产生不同主题,进而回到真实情境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多元实践式阅读:强调在做中读、读中做,边读边做,做到知行合一。全员引领式阅读: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形成的阅读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是阅读的引领者。
家校社会 全民阅读
阅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途径,是振兴中华文化的基础。今年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的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提高了0.5%;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较2020年增加了0.22本。数据告诉我们,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人民的阅读意识虽有提高,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学校、教师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让每一个青少年儿童更爱读书,更会读书,进而影响千万家庭和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书香社会”。
馆校合作为家长、社区群众、社会人士阅读书籍提供了便利。过去,家长、社区居民要到市区图书馆才能借到图书,现在家门口有了图书馆,就方便了很多。通借通还的借阅机制,让家长、社区居民在平时能够借书阅读。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引领孩子读书,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学校的做法是可取的。他们重视指导家长爱上阅读,让家长明确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自身每天坚持阅读,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读什么,家长也把好关,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的优秀童书,在此基础上跟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还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思考,激发孩子深度阅读。读完一本书,家长还让孩子谈谈阅读的感受。周末时间,学校分年级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亲子阅读活动,形成读书有思考、谈体会的良好氛围。
三六班张嘉逸的妈妈梁玉梅,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最喜欢和书打交道,除了鼓励孩子多读书外,自己还当了学校图书馆的一名志愿者,并利用这个机会来读书。
学校的阅读活动改变家长的行为。六三班的李梦瑶的父母原本不愿意和她一起读书,在听了毛毛阿姨的“亲子共读”讲座后,爸妈也开始和她一起读书。现在李梦瑶一家人常常一起去书店选书,一起坐在书桌前、窝在沙发里读书,亲子共读让她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
家庭阅读带动了社区阅读。社区居民在周末到学校凭身份证借书,节省了去市区图书馆读书的时间与路程。学校又利用周末时间,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学校举办读书论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读书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进而渗透到社会。
临江社区的罗红先生,已年过六旬,听说学校“鹿鸣书屋”可以对外借阅,感到无比欣然。在书屋落成的第一个周末,罗先生就早早地来到学校图书馆,两眼不眨静静地读了半天书,走的时候,还借了自己喜爱的《古老的回声》《苏东坡传》两部书。
随着家长的影响,来校借阅的社区居民、社会人士开始增多,他们感到在家门口借阅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心里就像含了蜜糖。居民杜甫先生看见孩子们在学校里阅读的照片,感叹道:学校的鹿鸣书屋真是让人惊艳,仿佛听到了他们成长的声音。
(作者分别系: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校长、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