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副刊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2日 返回该版首页

箕山风骨

箕山风骨

白云强(江苏南京)

华夏大地,江山多娇。九州之上,名山锦绣。

在皖南的群山中,有座山叫敬亭山,因诗仙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佳句,其名望直追五岳。不单是李白,南齐的谢朓也写过《游敬亭山》。李白之后,白居易、孟浩然、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的苏东坡、梅尧臣,清朝的石涛等先后登临,吟诗作画。抗战期间,陈毅途经敬亭山,触景感怀,赋诗《由宣城泛湖东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细读之,字里行间可见他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远大抱负。

还有一座山,名不及五岳、文不如敬亭,但在史学家的笔下,却把它和悠久的华夏文化与伟大的民族精神连在了一起,它就是箕山。

国内有两座箕山,一座在河南的禹州、登封,一座在山东的菏泽。唐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箕山有上古高士隐居,它便成了名山。

这个高士叫许由。《史记·伯夷列传》记载: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嵩山志》曰:上古高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尧的老师。

在河南的箕山一带,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许由的故事,许由春耕、许由米臼、许由护民、许由洗耳等等。这些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许由不为名利而动,有君子高洁之风的赞扬。山东箕山为古时鄄城四山之一。《濮州志·山川考》记载:箕山在州治东五十里,相传许由所居。但现在菏泽境内并无此山,说是因黄河曾多次决口,已将其埋于地下。鄄城县和箕山镇都是平原,千里沃土,上述说法是否真实,不在此讨论,至于许由有无在此隐世,更是各持一词了。

但鄄城还是有故事的。鄄城是曹魏时期曹植的封地。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写: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箕山之志自此成语,又有箕山之节、箕山之度、箕山之操等同义词,想来曹丕当年封曹植为鄄城王侯,大概也有让其效仿许由和徐干,隐世不争的意思吧!

曹植,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集大成者。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清朝王士祯将其与唐李白、宋苏轼并列“仙才”。

曹植的文学作品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其《洛神赋》更是词赋的巅峰之作,可与屈原的《九歌》比肩。“……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通篇读来,无一字不瑰丽、无一词不藻绚,见字已然身临洛水,其境其景似是仙界,却又扰了人间。在魏晋时期,有箕山之节,隐而不仕的还有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嵇康,他推崇古往的隐者达士,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史料记载,时任曹魏大将军的司马昭欲招揽嵇康为幕僚,嵇康闻悉后连夜跑到河东躲了起来。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举荐嵇康做官,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不愿出仕,最后被司马昭处死,其志其节正是箕山风骨。

近百年后,王戎的族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办了一场聚会,与谢安、孙绰、郗昙等人曲水流觞、诗酒唱酬,抒发他们的内心感慨,并由王羲之集诗作序,题《禊贴》,即《兰亭序》,其所书潇洒飘逸、点画似舞,被宋书法大家米芾称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两年后,王羲之壮年辞官,开始游历山水、读书躬耕,过起了隐而不仕的日子,想来他的选择也受到了“箕山之志”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