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
“三点三线”构筑教育科技人才的“稳固三角”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委人才办、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齐聚“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共同举办了“才聚天府 智荟蓉城”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暨ICT人才华为专场双选会。
作为教育大区、产业大区,成都市成华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教育强区、科创强区、人才强区战略,以“三点三线”构筑教育科技人才的“稳固三角”,释放“1+1+1>3”的最大效能。
着眼教育优先发展
激活选育人才基线
近年来,成华区充分发挥驻区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服务中心大局、涵养源头活水。
对标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目标,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深度耦合本区主导产业的院校同区内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校企在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性课程教学、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携手并肩,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为驻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举办“校企双进”活动40余场,达成重大校企合作项目50余个,助力成华在绿色能源、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领域晋位起势。
对标国内国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成华区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瞄准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开设了人工智能、行星科学、储能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着眼科技成果转化
绘就蓄纳人才准线
聚焦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为教育种好“实验田”,为人才修好“蓄水池”。成华区依托本区高校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全区3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鼓励院校深化开放,推动落地电子科技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支持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面向本区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十一科技等龙头企业共享创新技术、共用仪器设备、共建转化平台,目前校企各方已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7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58个,有效助力科创成果扎根成华。
发挥“产业教授”制度优势,采用“全职+柔性”方式,从区内头部企业中选聘30余名优秀企业家、科研项目负责人、卓越工程师到校担任产业教授,融合企业研发优势与高校师资进行联合攻关,有效推动“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在地转化、紧缺人才培养等工作。
目前“产业教授”已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近1000名。
着眼人才创新驱动
绘就引才促教主线
成华区持续擦亮“东骄华章”区域人才品牌,引才兴智助造人才高地、创新创业助力产业兴盛。
全区着眼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特色区,助推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国家级工业软件孵化中心和创新中心,沙河园获评全省十大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引育项目;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动打造“珠峰人才特区”,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引进模式,实现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和融并进,先后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人才近500人,支持引入团队设立“行星科学”等系列前沿教学项目。着眼推动建圈强链,联动北方石油、中测院柔性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为构建智慧能源生态圈汇聚顶尖战略科技领军人才;抢抓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探索“以赛引才”新模式,积极承办全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高标准举办“蓉漂人才日”“蓉漂人才荟”、直播带岗等系列引才活动,过去一年落地本科以上“蓉漂”青年人才超过6000名,获评2022年“蓉漂杯”年度贡献奖。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华区将持续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点三线”,答好高质量发展“综合卷”,奋力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成华力量、展现成华作为。
鲍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