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民生在线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9日 返回该版首页

刘雪琴:“金融白领”返乡成新农人 家庭农场成为“梦想家园”

刘雪琴:“金融白领”返乡成新农人

家庭农场成为“梦想家园”

□刘传福 李悦 本报记者 胡斌 文/

三五好友,一壶清茶,温暖的炭火保持着茶水适宜的温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尽情分享着身边的趣事,把茶言欢,情不自禁地陶醉其间……围炉煮茶,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聚兴家庭农场最近开发的一个休闲体验项目。90后的刘雪琴怀揣着“绿色梦”,变身为“农场主”,打造观光型家庭农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2021年,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刘雪琴也先后获得“泸州酒城英才  乡村振兴之星”和 “泸州市十佳农民”等荣誉。

从不言弃

90后女孩返乡建起家庭农场

“小时候我就喜欢摆弄一些花花草草,并自学了很多栽种、移植、养护的知识,从小心里就有一个绿色的梦。”刘雪琴是黄舣镇王河村一社人,因家住农村,从小便与家乡的绿水青山和植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高校毕业后,她进入了泸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虽然待遇还不错,但因为心中一直有个“绿色的梦”,2019年底,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返乡创业。

说干就干。当年,她就流转了40余亩土地,建起培育花草、果苗为主的“聚兴家庭农场”。

回想起创业遇到的困难,刘雪琴倾吐了一番。“当时由于我们打的排水沟不深,突遭强降雨,农场内涝产生,导致嫁接的樱桃苗出现部分苗圃涝死、僵苗的情况,这一次就损失了十万元。” 回忆起20206月的那场灾害,刘雪琴还心有余悸。

然而,把自己的爱好变为工作,刘雪琴干劲儿十足。她不断搜罗,引进更多的园艺品种进行栽种,聚兴家庭农场打造的观光农业园初见雏形,已有800余类苗木品种。

推陈出新

“花样农场”游客“爆棚”

近日,聚兴家庭农场内,沐浴着夏日的骄阳,欧月、西洋大滨菊、百子莲等花开正艳,众多游客在农场里面拍照打卡。

“围炉煮茶”,是农场的主打项目。2022年,刘雪琴外出旅游时,接触到这种喝茶方式,让她感到闲适、惬意。同年11月,通过不断学习,聚兴家庭农场增加了“围炉煮茶”项目,每日仅限50人,场场爆满。今年5月,农场又新增了“围炉冰茶”,冷泡的凉茶清透凉爽,雾气缭绕间沁润心田,化解季节的酷热,感受茶香与心灵的碰撞。

为了农场有舒适的乡村花园气息,今年,刘雪琴不断加大了农场的投入力度,还新增了手工DIY、花园烤肉、团建等定制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感。

“这个农场真是城里人理想中的花园,很漂亮、很有韵味,没想到泸州还有这样一个适合耍的地方。”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各种盛开正艳的花朵,游客李丹一番感慨。

“周末最多时,游客起码有上千人,能为他们带来快乐是我最大的荣幸。”看着农场里众多游玩的客人,刘雪琴脸上满是欣慰。

带动发展

周边产业场外“开花”

在聚兴家庭农场工作一年的清凉寺村一社的梁祖珍,在休息的空当,倚靠着锄头,掰着手指算起了账:“现在给农场干活,一天有80元收入,一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而且离家近,还可以照看家里。”

据了解,目前,聚兴家庭农场每年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0余元。

与此同时,聚兴家庭农场日益增加的人流量,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少致富的“金点子”,不少产业与聚兴家庭农场一起“成长”。

借着人流量,当地村民曹露创办了“吴香非遗文化手作艺术坊”,将方巾、渔夫帽、旗袍等20多类艺术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生意不错。

新型消费场景带来不少的消费方式,此外,农场周边还新增了农家乐3家,小摊点10余家,农场带出了“花经济”。

“我们将持续引进新品种、新理念、新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优质的游玩服务与视觉、味觉享受,让这里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梦想家园’,同时,全力以赴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谈及未来打算,刘雪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