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图新志 砥砺前行正当时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发展纪实
五月的盐源,阳光如炽,天高地阔。走进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只见校园内树木葱茏,鲜花簇拥,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与运动场上的奔跑助威声相映衬。“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的感慨油然而生。
近年来,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紧扣时代脉搏,立德树人,锐意进取,以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和走出大山的技能人才为己任,职业教育硕果累累,远近学子踊跃就学,四方同行络绎问道,八方人才聚集耕耘,可谓近者悦,远者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成立于1987年,已走过36年的风雨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网络成人教育、社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是四川省“双示范”学校和“三名”工程建设学校。
学校占地154亩,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开设有园林、服装、机械、汽修、畜禽养殖、植物保护、计算机、旅游、中餐烹饪、文秘、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应急救援技术12个专业。其中,机械、汽修、园林三个专业为省示范重点专业,服装专业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园林和服装专业为四川省名专业建设项目,彝彩耕织基地为四川省名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教师242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现有7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学校与四川林里服饰、天和机械、盐源现代汽修厂等32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促进了专业特色发展,推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之路。
学校以“引领民族地区职教改革 支撑民族地区产业发展 建设省内一流职业学校”为办学目标,确立了“立足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本土人才”的办学理念,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多维个性发展的“1+1+M+N”办学模式,着力推进“三教改革”,深化“三全育人”思路,形成了“扎根民族地区、致力乡村振兴、培养一批人才、幸福一个家庭、致富一方百姓”的办学特色,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本土化的技能人才支撑。
党建工作夯实基础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按照党建领航、铸魂、强基的思路,打造党建品牌,落实思政评价。扎实推进“三教”改革,实施“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在“双示范”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特色专业建设、示范校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
以“三名工程”创建为契机,学校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持续推进立德树人、专业发展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师资队伍质量建设、校企合作质量建设、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工作,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成为四川省首批三星“三名工程”建设学校。同时,学校作为凉山州职业教育的代表,在全州教育发展大会上分享办学经验,荣获凉山州教育发展先进集体。
学校加快推进“三教改革”步伐。实施了“学校+农户+合作社”的深度产教融合结合模式,为盐源县实施“一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重心,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课程体系。“凉山彝区特色教材开发”年初被评为四川省重大教育改革二等奖,被《光明日报》宣传报道。学校的教师团队斩获了凉山州州级教师能力大赛和班主任能力大赛的四项一等奖,荣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最佳组织奖。学校成功对接宁波两家大型优质企业与学校签署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并在2022级新生中组建了两个“甬凉校企合作委培班”。 启动“甬盐‘1+3’双师双擎青年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活动事迹被央广网宣传报道。
教学诊改不断加强
人才培养质量攀高
学校紧扣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从实际条件出发,科学定位学校“1+1+M+N”发展模式,在农学、旅游、汽修、机械、服装等专业上,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通过帮扶老师,将前沿技术、工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构建起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学校着力建设产学研一体、赛证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依托初步形成的机械订单加工、汽车维修、服装设计与生产、园林种植等专业,开展加工技术、维修技术、生产技术、种植技术研究,形成省级课题两个,州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4个,校级课题19个,承接四川省重大职教重大改革研究项目一个,建立了涵盖所有专业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帮扶队伍全部参与课题研究,成为课题研究深入推进的中坚力量。依托东西部协作的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四川高职院校、宁波对口企业,打通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的资源配置,构建集单招高考升学、订单合作培养、中高职衔接培养、学校推荐就业、学生自主创业等类型多样的人才供给体系,完善了人才链,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的不断优化。
试点“1+X”拓宽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证融通,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推进“1+X”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盐源职校迎难而上,克服了地域、人才、技术等诸多困难,依托“双示范”建设的有利时机,成功申报6项“1+X”试点项目,通过建立政行校企协同机制,搭建“1+X”实施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成功组织实施两批次学生鉴定和水平测试工作,合格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民族地区开展“1+X”书证融通工作树立了标杆。
开设适用“三农”特色化项目课程,开展新型种植业技能技术和农机设备维护培训,破解地方种植业人才、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在真实的环境中立地培养,关切产教融合不紧密的问题。利用每年开展的新型农民技能全覆盖培训推广使用教材,年均使用超2000人次;领头教师受邀在德昌职中、冕宁职中等学校作专题讲座、研究课或课题指导,累积接受省、州、县考察学习200余人次,兄弟职业学校到校访问学习400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帮带传承有声有色
共促共创潜移默化
发挥“头雁”作用:2022年7月21-27日,接到帮扶任务后,帮扶团队队长、学校校长徐湖川即飞赴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工作。调研工作结束后,他向中组部、教育部提交了《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办学情况调研分析报告》。通过本次调研,帮扶团队基本掌握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发展目标与“瓶颈”问题,明确了帮扶工作的目标定位。以调研分析报告为基础,结合学校2022-2025“双示范学校”“三名工程学校”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帮扶团队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科学合理编制《2022-2025盐源职中三年发展规划》《2022-2025盐源职中三教改革、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实施方案》《2022-2025盐源职中“三名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书》,将帮扶重点方向聚焦于党建引领、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教学、内部治理等10大方面,预设任务点900多个,预算投入建设资金3400万元。
畅通“交流”渠道:为践行中组部“帮扶工作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提升学校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帮扶团队充分发挥宁波三所帮扶校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成宁波三校的“名特优”教师牵手盐源职中28位青年骨干教师,联合实施“甬盐1+3双师双擎师徒结对”工程。20位骨干教师进行了校内师徒结对,通过强强联合、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的方式推动盐源职中师资力量整体进一步提升。同时,为拓展学校日常教研活动载体与内容,提升校内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学校还启动了“组团式”帮扶支教,教师定期开设“示范观摩课”,开展师徒“同课异构”教学等教研活动。
践行“三全”育人:针对盐源职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大,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空间相对较大的现状,帮扶队针对性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强力发挥学校德育处、保卫科、安全办、年级组、班主任、宿管队伍的合力,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其次是为学生制作并免费发放校牌,督促学生在校园里“佩戴校牌,亮明身份”,增强学生的身份意识与校园主人翁意识。再次是大力推行“师生校园弯腰”行动,倡导师生不乱丢生活垃圾,主动弯腰捡拾校园垃圾。“弯腰”行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了更加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并以点带面促进了学生日常行为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的推进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三教改革”,实施“三全育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了宏伟的蓝图。如今,学校是四川省卫生文明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单位、四川省对口帮扶先进集体、凉山州文明单位、凉山州脱贫攻坚记功单位、凉山州教育发展先进集体、盐源县人才培养先进集体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辛勤耕耘春华秋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而今,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一班人,沐浴着时代教育的春风,不断强健着自我,发展着自我,完善着自我,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下,砥砺前行,用心浇灌着这朵灿烂的民族教育之花。
邓忠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