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中职请注意!
四川2023年有中等职业学历
教育招生资格学校428所
今年的中考、高考即将来临,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是否对将要报考的学校已经有清晰的了解?记者日前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维护正常招生秩序,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社厅联合通告了全省2023年具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及专业。
2023年全省具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428所。其中——
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349所(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中五星名校7所、四星名校25所、三星名校43所),开设专业218个,开办专业点3042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院校79所(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中五星名校3所、四星名校5所、三星名校7所),开设专业169个,开办专业点901个。
凡是未列入通告的学校、教育机构及专业不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不得招生。对违规招生的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将依法取缔,所招学生不注册学籍,不承认学历,不享受国家中职资助和免学费等政策。
考生可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社厅、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学校及专业名单。此外,四川省以外今年在川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请参阅《招生考试报》2023年高职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川招生专业及名额介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为非医药卫生类专业,其护理专业对应或相关职业(工种)为:养老护理员、保育师、育婴员、孤残儿童护理员等;开设的幼儿教育为非教育类专业,其幼儿教育对应相关职业(工种)为保育师、育婴员等。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中起点“1+2”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将另行公布。
助力高考备考冲刺!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5大备考策略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23年高考即将来临,高考备考冲刺非常关键。为此,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为广大考生准备了5大备考策略,助你高效备考。
策略一:制订计划,规律作息
关键阶段,要制定详细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功课复习、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时间,防止复习忙乱、缺乏收获感,从而保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很多善于安排、计划周密的考生一般都会尽量采用模拟高考的相关程序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过程。如早上7点起床、中午12:30休息,下午14点起床、晚上22点休息等。为了使自身的兴奋点保持与高考一致,复习内容的时间节点也可以与高考科目基本一致,如9:00~11:30复习语文与综合,15:00~17:00复习数学与外语。复习间隙穿插一些休息活动,从而放松心情、提高效率。
策略二:真题训练,注重规范
解题不规范是考场失分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成绩靠前、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没有按照标准步骤解题,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良好的解题习惯、规范的解题格式不仅能理顺做题思路、提高做题效率,更能大大提高做题准确率。
为避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建议临近高考时,考生们把近年高考真题中的中档解答题认真做一做,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书写;做完以后,要认真对照参考答案,根据评分标准掌握采分点,以此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认真书写、规范做题、步骤清楚、准确完整。
策略三: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一般来说,80%的高考试题都是中档基础题,其答案基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源头”。考生不要总盯着难题、怪题不放,抓错复习的重点方向,这样容易增加心理负担,造成自己的挫败和焦虑。因此,考前回归课本、重视基础是必要的。
策略四:研读课标,归类纠错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也指明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特别是在考前,应该再仔细研读各科的课程标准,把握考试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中不熟悉的考点、经常出错的考点进行归类整理,集中突破;还可以利用之前的试卷和练习,将容易出现的错误点分类训练,以免在高考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考生在考前还可以突击短板学科,尤其是该学科的短板知识。考前查错、改错比做新题、难题更重要、更有效,因为错题往往不是一个知识点的失误,而是连带知识概念或规律等内容的生疏和空白。考生在梳理和总结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同的题目出错可能就集中在某些相同知识点上,那么,这些知识点就是需要恶补的短板。
策略五:强化训练,回忆梳理
考前要保持做题的手感,才能达到理想的应考状态。考生可以每天进行各科的模拟高考,定时完成一套高考真题的选填题,同时在做题之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才能将解题过程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对知识的梳理可以这样去进行: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不看任何资料,梳理某章节所有的知识点、典型题型、重难点、思维方法与易错点,当然也可以对比教材的目录进行梳理。梳理后可能会发现还有部分知识和方法自己没有回忆完整,这时就需要和书本、参考资料进行比较研读,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用太担心,逐一解决即可。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