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
“秸”尽其用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宋鑫 谢晨曦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文/图
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三夏收获期,四川德阳市旌阳区进入油菜采收归仓的收尾阶段,如何将秸秆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旌阳区新中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探索了一条农作物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这两天,在位于新中镇尖山村的镇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秸秆如小山般堆积,工人们正忙着加工回收油菜秸秆。
“在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这段时间,我们组织村民、运输车辆对全镇范围内的秸秆进行收运。”尖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太远告诉记者,后期,收回的秸秆将经过粉碎堆肥成有机肥料,再分发给农户和种植大户。
记者了解到,新中镇秸秆综合利用中心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收储大棚已建成,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共收储秸秆700余吨,已销售300余吨,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余元。与此同时,秸秆收储、粉碎、打包等工作有效解决了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问题。
“秸秆综合利用不仅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还能少发生病虫害、减少河道堵塞。今年,我们力争完成收储运2000吨以上,收储周边9000余亩农作物秸秆,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新中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印春华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引导与宣传,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后期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以用促禁,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