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乡村振兴
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09日 返回该版首页

杨小丽: 一位女博士的高原援建 “青春之歌”

杨小丽:

一位女博士的高原援建

“青春之歌”

从成都到乡城,从平原到高原,从海拔500米到海拔3000米……20218月,因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科协”)安排,杨小丽来到川西高原甘孜州乡城县,迅速完成从“外来客”向“本地人”的身份转变,用一份热忱谱写着一曲高原“青春之歌”。

初识:

跨越山川的“青春之旅”

水土不服、缺氧胸闷……抵达乡城县,严重的高原反应当晚就席卷了杨小丽全身。“晚上睡不着,常常一晚上要醒来34次。很多时候说话,话语说一半,另一半好像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走路走快了,还有点气喘吁吁。”杨小丽说。

虽然有诸多不适反应,但当杨小丽下乡入户,素不相识的老乡递上水果那一刻,杨小丽十分感动。“这里的老百姓太淳朴了,太热情了,我要克服各种高原反应,好好为大家服务。”回忆起第一次入村帮扶,杨小丽十分感慨。

乡城县面积不大,又在群山峻岭之间,有些家庭几代人从未走出山区、看过外面的世界。依托自己的博士学历,杨小丽义务当起科技宣讲员的责任,要把科技宣讲落实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如何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杨小丽向以前省科协挂职干部请教乡城县人情风俗、产业发展、沟通交流等具体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杨小丽跳锅庄、喝酥油茶,俨然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了,为下一步搞好科技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融:

搭建帮扶的“连心之桥”

到达乡城县的第二周,杨小丽便把省直定点帮扶9个驻村干部所在的村都走了一遍,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驻村干部共同探讨在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途径。在此基础上,她还协调组织联络各省直定点帮扶单位的挂职干部联系会,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发挥“组团”力量,带动整体帮扶发展。

杨小丽注意到当地农户都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苹果树。虽然苹果数量多、口感好,但是果子却非常小。农户种植的苹果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食用,多余的用来喂牛,这让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出身的杨小丽感到非常可惜。由于没有及时疏花疏果、修剪枝条,还缺乏关键生育期的水肥管理和其他管理技术,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植条件,但乡城的苹果种植水平仍然比较低。于是,杨小丽主动联系了西华大学的果树种植专家,并成功牵线促成了四川省乡城高原水果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的落地。科技小院落地后,当西华大学的教师或学生入驻后,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借助科技小院专家资源、技术网络解决问题,并给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另外,在省科协多次邀请水果种植能手和专家教授到乡城县开展技术指导的基础上,20227月,杨小丽更是通过天府科技云揭榜挂帅,引进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技术资源,以然乌乡车厘子产业为突破口,开展“科技支撑产业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调研课题”,为乡城县的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奉献:

谱写高原的“援建之歌”

杨小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除了入村宣讲科技知识外,还积极与县科协对接,提出了诸如开展技术交流、科技“讲比”活动、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意见建议,并开展线上科技知识普及。

同时,杨小丽积极协调县科协,组织科技专家把春耕生产相关知识编成村民容易听得懂的“土话”,在各个行政村喇叭里进行循环播放,把“空中课堂”开到田间地头、通到农户心坎里。

为及时解决老百姓因技术而产生的临时性困难问题,在杨小丽建议下,县科协还建立了专家线上视频培训微信群,全天候免费提供科学技术、产品建议、销售渠道等信息服务,让老百姓时时刻刻有位“移动专家”在身边。

“两年援建时光匆匆而过,有艰辛和痛楚,有泪水和感动,有付出和收获,既磨砺了我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还更加坚定了我的初心和使命。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扎实、最紧凑、最充裕、最难忘的一段历程。我坚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在乡城人民的努力下,在一波又一波援建干部无问西东的付出下,我们定会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幸福乡城。”面对即将到来的援建轮换,杨小丽这样说道。

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