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岑巩县:
“联”起“致富链”
“建”出好出路
盛夏,作物拔节生长,乡村绿意葱茏。在贵州省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工人们抢抓夏季管护关键期,正在给玉米施肥。
“抢抓农时做好夏管工作,保障有个好收成。”山岗村党支部书记代廷文介绍,村合作社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种子、肥料等农资都是从县供销社采购的,供销社通过建立农资和农产品供销服务平台,不仅以优质优价向合作社供应农资,还帮助合作社寻找销路,拓展了合作社的降本增收空间。
天星乡有大大小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20户,长期以来,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窄、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岑巩县以产业振兴为主抓手,把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导合作社、供销社、农信社互联互建,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信社+供销社”“三社联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信社的“信贷直通车”优势和供销社的“农资+销售” 优势,助推“三社”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共建、合作多赢。
“以前,合作社需要自行到市场上采购农资,不仅价格高,质量也没保证。” 代廷文说,村合作社加入“三社联建”,农信社变身“财务辅导员”和“金融服务员”,帮助提供财务指导和解决资金链难题。供销社化身“产业发展参谋”和“供销服务员”,有效解决合作社农资采购成本高、销售渠道窄等问题。现在合作社只管轻装上阵,安心发展产业。
目前,山岗村共种植太子参、百合740亩,发展水稻制种200亩,种植高粱、小米共210亩,有西瓜、辣椒350亩,产业每年带动上万人次务工,年发放劳务报酬400多万元。
“村合作社发展的产业多,我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正在村合作社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务工的杨连娣高兴地说,自己年纪大了,在家门口给村合作社栽水稻、种辣椒、收太子参等,一年也能挣2万多元,既锻炼了身体,也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天星乡三星村毛坪肉牛养殖基地,一头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基地的主人杨贵文正和工人一起清理圈舍和给牛喂食。
杨贵文从事肉牛养殖10多年,2018年以前,杨贵文一直“独闯天涯”,技术不求人,产业路走得稳。2019年,天星乡将200万元东西部帮扶协作资金打捆注入养牛场,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利益联结全乡脱贫户和村集体,杨贵文的肉牛养殖产业规模在迅速壮大的同时,责任与压力也随之而来。
“现在我们有近400头肉牛,每个月的饲养成本和工人工资要花费20多万元,养殖压力比较大。”杨贵文说,种养殖合作社加入“三社联建”后,有产业指导员帮我们创立产业帮扶机制,金融指导员帮我们建档评级授信,供销指导员帮助拓宽供销渠道,助推合作社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目前,养殖场长期用工5人,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牧草60亩,年发放务工费总计18万元左右,共向1个村集体和600户脱贫户累计分红50余万元。
如今,岑巩县“三社联建”参与合作社总数达54家,已建设完成县级示范社11家,州级示范社4家。全县参与联建的54家合作社总资产规模1.86亿元,年产值1.03亿元。全县累计支持合作社贷款356户、金额8301万元,助力合作社及经营主体创收680余万元。岑巩县供销社累计向全县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农资1840吨,为合作社节约采购成本53.6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486吨,实现销售收入506万元。 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