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这样建
四川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本报记者 马工枚
到2025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以上,工程质量抽查合格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
为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结合四川省实际,推动产品、工程和服务领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日前,四川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了《四川省进一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更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推动重点消费产品提质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质量竞争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健全质量提升支撑体系等5个方面18项具体落实举措,强调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4项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提升目标任务实现。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探索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示范新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广应用缓释肥、有机肥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开展粮食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等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实施“天府良田”整灌区整市整县攻坚提质行动,加强“天府粮仓”优质农产品、加快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严控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污染物等安全风险。
增强特定人群特殊产品适用性
围绕“一老一少”特殊人群消费需求,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开展人体工效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深入推进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提高校服、玩具、文具和婴童用居家防护、运动防护、助行骑乘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扎实开展适老用品监督抽查,建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推动适老化产品发展和智能应用及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提高轮椅、助行机器人等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化程度,丰富助视、助听和辅助阅读类产品供给。强化疫苗、血液制品、集采中选产品、疫情防控药械、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儿童及特殊化妆品等重点产品质量监管。
提升特色优质消费品质量供给
支持企业创新产品设计,鼓励企业加大数字化试衣、智能服装、智能家居等领域技术产品研发,大力推动服装、鞋类产品、羽绒制品等领域产品质量分级。推动家居建材产品绿色化发展,全面提高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应急物资质量水平。加大健身器材和运动用品优质供给,提升音乐、舞蹈、美术用品、学生用品质量水平。提高蜀绣、邛窑、彝绣、羌绣、唐卡、藏毯、首饰、艺术陶瓷等工艺美术产品和特色文创产品创作设计水平及产品质量。
打造四川工程质量品质标杆
完善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加强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落实住宅建设、设计以及无障碍、适老化等相关标准要求,提升健康、安全、宜居性能。严格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质量信息公示、交付前查验、质量保修等制度,积极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加快推进“智慧工地”建设。
加快四川特色品牌培育创建
加快打造“天府名品”区域高端质量品牌,大力培育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鼓励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争创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实施川渝公共区域品牌塑造工程。加快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擦亮“川字号”农产品金字招牌。推动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原材料领域,以及家政、旅游、文化、休闲、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加强中华老字号和商标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支持打造区域品牌。加强质量品牌保护,合作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大力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培育托育服务、动画设计和制作等行业特色品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依托中国品牌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载体,加强优势品牌企业和质量标杆企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