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喜德县:
古老蜡虫富了村民 兴了乡村
□尔古木三 本报记者 李国华 文/图
成昆铁路,像一条巨龙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出发,翻过大山、越过大河,蜿蜒盘旋于大凉山的深山峡谷,穿过安宁河谷后一直向南往滇西高原挺进。连接大西南的这条钢铁巨龙,逆向尼日河,穿过沙马拉达“东方红隧道”后,在喜德县两河口镇形成了一个大大的“S”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一个村设有两个火车站,铺有三条铁路线,“火车没有走路快”的两河口展线。
在这里,沿着铁路向两边望去,在孙水河两岸,生长着一种四季常青的古老树木,树叶嫩绿茂密、郁郁葱葱、覆盖着孙水河两岸金色的大地,一种古老的产业在这里焕发新生,成就了乡村产业大振兴。
这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产业,叫白蜡虫。生机盎然的春天,走在两河口的乡间小路上,走在村村寨寨里,浓浓的蜡香味扑面而来,醇醇的、香香的、清清的白蜡味,弥漫在这1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蜡虫基地空气中。
两河口镇,彝语称为“诺果拉达”,意为“黑色峡谷”,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东部,距离县城15.2公里,因米市河与巴久河在此汇成孙水河而得名。海拔2000米左右,区域面积92.01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狭长的峡谷,四面环山,挡住了狂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雨量充足,适合生长蜡树与养殖白蜡虫。
历史渊源的古老蜡虫产业
蜡虫,也叫白蜡虫,属昆虫纲、同翅目、蜡蚧科雌雄异形的介壳虫,成群栖息在白蜡树或女贞树上,一年一代,以幼虫形态越冬。白蜡虫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雌虫育种,称“种虫”,雄虫泌蜡,称“虫蜡”,又称白蜡。
喜德县蜡虫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年间,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近些年来,喜德县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蜡虫产业,扩大蜡树种植面积,培训蜡虫种养技术,让种养蜡虫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截至2022年底,两河口镇蜡虫树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种植蜡虫树32万株,涉及农户1300多户。蜡虫产业成为了群众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稀奇珍宝蜡虫的价值
蜡虫的生产过程是要把种虫寄生在蜡树上培育出更好的种虫,雄蜡虫分泌白蜡,从孵化到蛹化约100天,清明时节采集虫籽(已产卵雌蜡虫),立夏时节将虫籽用稻草苞谷壳包裹,将虫包挂于蜡虫树上,孵化出的雄幼虫分泌蜡丝。白露时节收集蜡花,用纱布袋将蜡花包裹打结好,将纱布袋置于沸水中煮,用冷锅铲收集白色油状物,将白色油状物取下,并将白色油状物放锅里蒸,融化后倒入器皿中定型,冷却后得到成型的白蜡。
蜡虫产业是生态型产业,是正道的绿色发展,更是高价值的稀缺产品。白蜡虫所分泌的白蜡为中国特产,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蜡。白蜡可广泛用于化工、航空、国防工业、医药等领域,成了天然、宝贵的原料。
古老产业焕发新生命
在过去,喜德县采取传统蜡虫种养模式,虫子不大,品质不高,卖不出高价钱,不仅未能给蜡农们带来丰厚的收入,蜡虫产业还反而愈发到绝迹的边缘。
“要把蜡虫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引进新技术,发展优质品种。”喜德县蜡虫协会会长、三合村支部书记马晓涛说道。
多年来,喜德县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增强群众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彝区山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奋力开启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大道。
土生土长在两河口镇三合村的马晓涛,打小跟蜡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爷爷是三合村蜡虫种养大户,率先发现蜡虫产业的商机,带领村民扩大蜡虫种养面积,并经常到邻村去普及蜡虫种养技术,年幼时的马晓涛,就跟着爷爷走村串寨做帮手,日久天长,也背下了蜡虫种养秘诀,为后来发展蜡虫产业打下了基础。
长大后,马晓涛走南闯北,寻发展,谋生意,走经商,走上了致富大道。但是,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富裕不算是富裕,身边的邻居、亲朋好友共同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他决定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谋发展。2010年冬天,他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职务,组织村民大力种养蜡虫,学管理、学技术、找销路、拓市场,发展起了蜡虫产业。随后,成立了蜡虫协会,自己担任蜡虫协会会长,组织蜡农到四川峨眉山市、云南省巧家县等地参观蜡虫产业、学习种养技术、引进优质种虫,大大提高了蜡虫的品质和产量,把蜡虫种养新技术普及到各村,提高村民的收入,带动村民致富奔康。
“每年摘完蜡虫后,把蜡树上的枝丫全部砍掉,让蜡树长出新的枝丫,长出嫩嫩的蜡叶,蜡虫才能发展得好。”种植蜡树、枝丫修剪、选择种虫、种虫挂树……每一个环节,马晓涛讲得头头是道。
凭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喜德县探索出一种轮换养虫的新种养模式。每年四月蜡虫摘收完后砍掉枝丫,让蜡树长出新的枝丫、萌发出嫩绿的叶子,第二年再把种虫挂树,繁衍出新的种虫,种虫吃到嫩绿叶子,就能长得更大,结得更多,发展得更好。这样,蜡树只能三年两收,蜡农为了年年都有收成,采用轮换养殖蜡虫的方式,既控制了每年采购种虫的大额开支,也保障了蜡农们年年丰收,可持续发展。
如今,两河口镇成为了凉山州唯一的蜡虫产业基地,这里培育出的种虫泌蜡因产量高、品质好、泌蜡时间长、产蜡厚等特点,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种虫重要产地之一,产出的种虫广销湖北、湖南、云南、贵州以及川内的巴中、广安、乐山等地。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引领未来
“老百姓的致富,必须要靠产业发展,政府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器,要理清思路、定好目标、打好品牌,带领老百姓科学种养蜡虫,增收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在谈到蜡虫未来发展时,两河口镇党委书记田燕对蜡虫产业信心十足,满怀希望。
传统的生产模式已成过去,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已进入人们的视野。2023年,为了加快发展喜德县蜡虫种养传统优势产业,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产业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品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喜德县以建设现代农林特色产业园、打造蜡虫特色产业品牌为思路,扩大蜡树种植规模,赴云南巧家引进优质种虫,对接峨眉山市,签署蜡虫销售合作协议,形成种虫、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的合作模式。在两河口镇火觉莫村、洛甘村、两河口村、三合村、洛各村、瓦库村6个村为群众免费发放15万株蜡树苗,扩大蜡树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种虫养殖数量,打造省级蜡虫特色产业园区。
同时,打算建立集蜡虫养殖与加工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模式,把蜡虫产业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名片,造福群众。
如今,两河口镇的蜡虫产业成为了喜德县的一张名片。在18平方公里的蜡虫基地,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种植蜡树50多万株。截至目前,蜡虫产量达10万多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3万余元。
小小白蜡虫,成就了乡村振兴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