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教育
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30日 返回该版首页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 实现多元综合评价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  实现多元综合评价

李松

核心提示:

教育是一个庞大工程体系,要想实现高质量教育,需要找到一个支点——“五育融合”就可以发挥这样的支点作用。首先,高质量的教育必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只有“五育”的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高质量教育必然拥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基于“五育”建立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从而促进“五育融合”向更高层面有序发展。

新时代,新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破“五唯”,力求多元多维评价。基于实际,在“双减”“五项管理”背景下,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我校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688091899182048907.jpg

坚持破立并举

清晰“五育”维度

“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推行,巧妙地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文化思想教育理念无缝衔接,找准着力点,构筑起新时代体系多维度的落地落实落细,真正地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五育”的相辅相成,兼容并包。培育潜能型特殊人才和能文能武全能型优秀人才。

(一)以德育人:德育不能止于清洁、纪律等表层,应该兼容表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习惯、良好性格、优秀个性、人格魅力、家国情怀等维度渐进式地渗透育人,应该按年级划分维度按时间细化指标,借助传统节日、典型案例、主题班会、学期活动等渗透感悟“知行合一”的育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育好人。

(二)启智润心:在“双减”、中高考改革等背景下,智育不能止步于传统知识和解题能力,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追求提高终身学习和优雅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而不辍的爱好等维度去引导、巩固、强化,力求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三)强体立魂:当下教育,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并严重波及至小学生。体育应该从体育参与、体质监测、专项技能、身心健康、强健体魄、顽强意志、体育精神等维度去实施,剖析问题,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培养出真正有强健体魄和顽强生命的人。

(四)尚美崇仁:重视美育熏陶,以美化人,培养具有优雅生活能力的学生。美育应该从赏美、懂美、尚美、仁爱、兼爱他人等维度建构体系,不应止于闭塞和狭隘,应该美人之美,助人成美,美美与共。学校积极搭建平台,让师生在声乐、舞蹈、美术、合唱、诗词会等近30个社团活动和竞赛中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达到快乐学习、开心生活的目的。

(五)劳动育人:劳动教育不等于劳作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赋予新内涵,不应该用刨地、种菜等来偷换顶替劳动教育,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从独立生活能力、专项的劳动技术、创造能力、志愿服务、社会担当、贡献精神等维度去实施,在过程中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奉献等品质。比如,在疫情期间,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带头鼓励学生做志愿者,为隔离学生和群众义务送食物、书籍、衣物,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和团结互助能力。

搭建实施路径

实现融合共生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提高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心理、智力、体质、德育和社会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能有效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勾勒“五育”导图: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圆心,以“德智体美劳”为点,同等半径平等地绘制出“五育”融合的圆形图案,再以同等半径绘制出“五育”的具体维度,最后在各个维度下明确实施方式及具体时间等,按规划分年级按步骤分维度逐步实施。

(二)坚持课程育人:我校根据学校文化特色,构建了“养石成玉”课程体系和“琢玉成器”德育体系,并在其下实施了“科技发明与创造”“石文化鉴赏”“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多门市区级精品课程,还有“小石头成长”“军旅文化”“秧歌舞大课间”等多门校本课程;并开设了声乐、舞蹈、美术、合唱、诗词会等近30个社团;通过社团选苗,做大做优了高中艺术教育,多次斩获区级市级一等奖;另创立了大石中学科协,并获多个市级科技发明创造一等奖。

(三)创新活动功效:以学年为单位实施“大中四节”,春期开展石韵悠扬艺术节、石韵馨香读书节,秋期开展彩石飞扬体育节、灵石争奇科技节;以传统节日为基点,开展了博古览今、名人轶事、共赏经典等诸多活动。通过活动激活个体,绽放生命,丰满自我。

(四)构筑联动模式:坚持家校社育人模式,建立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制度,定期定时开展进课堂、进寝室、进食堂等“三进活动”和同监考、同研讨、同心灵等“三同活动”;充分利用街道及社会资源,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此为平台,让教育教学走出校园,贴近现实。实现家、校、社区融合育人新模式,加快基础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

深耕细作

品质校园

(一)寻智明向:引智导学,对接重庆名校,选用资源,请名师把关导学,渗透备考环节;集智强教,集教研组力量创建“复习模板课”,集备课组智慧,补短板求深度;借智励人,借月考、周考等,“煽风点火”,激活班级、学科、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二)固本增效:坚持“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堂,提升在课后”的观点,严苛备课的深度、广度;严格课堂管理,忌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课堂,忌不知学情、胡乱施教、重讲轻练淡思维培养的课堂;精选作业,严控作业量,巧命基础小卷、问题小卷、重点小卷等;做实考试分析,分析到人到题到科到班到考场情景;高三周练时必统分必比较,高三周考时做到下午考完,晚上九点前必出成绩,学生在班上能看到自己的总分、排位、学科小题得分等,并于当晚将教师学科分析表放置于办公桌上,严格做到不分析不讲评,抢时间提效率。

(三)补培添量:临界生是生命线,关键在补培,落实“2321+”的补培模式,营造补培氛围,实行承包、捆绑制,跟踪周练,分析月考,考核月考。

(四)活动激能:搞好生日慰问,温情待师;坚持课间跑操,缓解压力;班级对抗赛,点爆激情;远足活动,磨砺意志;成人仪式,感恩奋进;高考出征,鼓励斗志。

成绩是过去的,高考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一直在路上,坚守初心,深耕细作,定当不辱使命!

事在人为

探索前行

在探索教育教学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具体评价过程中难度较大,等待优化大数据智慧系统等困难问题,营造“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的团队精神,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坎坷,建好评价模型,做细过程并监控过程,实现时时反馈、总结、反思,并能最大化地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并有效评价。

事在人为,一路前行。2023年,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契机,借力发挥,利用合川厚重的“知行合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乘势而上,打造具有合川特色的区域性品牌教育。

教育评价改革要想真正落地,需全社会共同配合、支持,需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更需加大对科学用人理念和做法的宣传解读,增进社会共识。推进新时代合川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