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俗上梁礼仪
游宏
过去,修房造屋对川西人家来讲,那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马虎不得。尤其是正屋上大梁仪式,更是修房造屋的重头戏,程序繁琐,讲究颇多,仪式十分隆重。随着乡村大规模城市化,钢筋水泥建筑代替了传统民居,上梁仪式已很难看到了。
上周,在新都区工作的表弟来电称:督桥河村有一家“公满书院”五月十九号要举行上梁仪式,一起去看哇。我一听,大喜过望,满口答应。我已经几十年没有见到传统民居上梁仪式了,正好参与见证,亲身感受上千年来的民俗传统仪式。
五月十九号早上,我开车接上表弟,赶在九点钟前到达新都督桥河村“公满书院”工地。因为表弟说主人家十分重视新房上梁仪式,专门请先生看了日子时辰的,九点二十四分吉时,上梁仪式准时开始,所以我们得早点儿去,不要迟到。
满脸笑容迎接我们的壮年男子,正是“公满书院”的主人胡建军先生。一阵客套后,他领着我们一边参观他的书院工地,一边做起自我介绍来。从他的口中我得知,这里是他的乡下老家院子,现年46岁的他,因为父亲去世得早,迫于生活压力,早年外出打工。干过包括建筑等行业的粗重、繁杂活儿,吃了不少苦,如今小有积蓄。人到中年,再无漂泊念头,借着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回到老家,办起书院,从事文化产业,也算是为家乡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吧。
“因为我这个书院是传统土木建筑,所以我买的材料都是人家拆迁下来的老砖、老瓦、老木头。”他指着一堆材料说。“看嘛,这些都是人家拆下来不要的老柏木,尽是几十上百年时间的,不得走性(意思定性了,不得变形),我花钱四处收集起来的。”我注意到这些材料确实是做了防腐处理的老柏木,还能嗅到柏木特有的香味,砖、瓦也是很有年代感的陈旧砖、瓦,难得胡建军独具匠心的传统情怀。
九点二十四分,吉时已到。上梁仪式的主持人“掌墨师(相当于建筑项目的总工程师)”一声吆喝:包梁啰!我们随着他的建筑兄弟伙一起来到正房,一根大约5~6米长、大海碗口粗的柏木大梁(这里要称“金梁”,吉利的意思)头东尾西躺在两根木马上,两端还画了些我看不明白的符号,据说这些符号能起到驱邪避凶的作用。掌墨师面对金梁,口中念念有词,这叫“四言八句”,诸如“恭喜发财”“长长久久”“子孙都有”之类。接着在助手的协助下,掌墨师将早已分包好的小包盐、茶、米等与生活相关的材料放在金梁上,然后用一尺见方的大红布拦腰绕梁一圈,牢牢包住金梁,接缝处,用数个铜钱(川西民间叫金勾儿钱)钉住红布(不能用钉子,那样不吉利);再将请书法家头天便写好的“紫微高照”红布标语钉上金梁,寓意主人家“五谷丰登,财源滚滚,万事顺意”。
接着祭梁。祭梁完成后,掌墨师条声吆吆喊他的建筑兄弟伙:“拿金绳(麻绳)起梁啰!放——炮!”在一阵“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中,下面的建筑兄弟伙用金绳拴住金梁的两端,上面的建筑兄弟伙同时发力,起劲将金梁往房架顶上提拉。主人家忙不迭地向所有参与者分派红包,满面春风地向大家的辛苦表示谢意;同时端起盛装混合红花生、金元(硬币)、糖果之类的脸盆,在掌墨师“撒得多,发得多;撤得快,发得快!”的言语中,抓起内容物使劲拋向空中,引得大伙儿争相捡拾。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房架顶上的两位建筑兄弟伙已将沉重的金梁拉上房架顶牢牢固定住,“紫微高照”红布标语迎风飘扬。
依传统,中午照例是川西特色“九斗碗”大宴朝贺宾朋和工人师傅。据胡建军介绍,桌上的咸烧白、甜烧白还是他的老丈人专门为今天的上梁仪式提前准备好,前一天从泸州老家带过来的呢,足见老人家对上梁仪式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上梁仪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