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4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04日 返回该版首页

云南蚂蚁村: “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云南蚂蚁村:

“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弥勒西山区呢,西山阿西蜜呢,伟大共产党呢,给我新生活呢(音译)……”快乐的歌声和着铿锵有力的大三弦声从茂密的青山间传来,游客如织,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这亢奋雄壮的自弹自跳舞蹈。这是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以“民族文化+”发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蚂蚁村是彝族阿细支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依托,充分利用村内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土特产众多等优势,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文旅融全、农旅融合、产村融合,夯实乡村振兴“地基”。目前,蚂蚁村入选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蚂蚁村深入挖掘民俗,开展火把节、密枝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全村的民族文化吸引力,争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今年3月,成功举办了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民族赛装节,吸引国内外游客1万余人次到场观看,形成了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异彩纷呈、群众踊跃参与、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蚂蚁村把生态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文旅融合’为载体,立足民族文化谋发展,让村民家门口创业、就业,全村在‘融合’中就业的村民达300余人,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30多家,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56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0元。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接触交往外来游客多了,思想上也更开明、开化了。” 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曾虎龙对笔者说。

依托得天独厚的阿细民族文化,蚂蚁村还开发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小三弦、刺绣、挂包、银器饰品等彝族风情旅游系列商品及阿细骨头参、核桃、蜂蜜等特色旅游农特商品,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民族民俗特色产业,使其户均增收5万元,走出了一条“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蚂蚁村成立山咔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党建+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依托蚂蚁村古木参天、怪石秀峰等景区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优秀企业,构建“党总支+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劳动力”的模式。以承接劳务项目、组织务工、提供就业服务等方式,为村民提供导游、文艺表演、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固定用工120余人,临时用工全年达1000余人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余元,实现“就业+收入”双提升,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我们蚂蚁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帮扶带富工程’。定期组织村干部参加专题培训,将组织优势迅速转换为经济价值,促成了蚂蚁村发展有人才、有榜样、有示范、有带动,充分发挥出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西三镇党委书记叶超说。

蚂蚁村在乡村振兴中,紧扣“民族文化+”这一载体,打破以往各村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式”管理,实行“党员帮扶带富工程”,由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村中生产经营、种植养殖、脱贫户结成创业对子,交流致富经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重点扶持以民族餐饮、民俗客栈、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延伸产业,先后带动30多户群众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彝家系列土特产等,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10万元。

“村上请来老师对我们开展演艺、导游培训,如今,我在家门口上班,为游客跳跳民族舞蹈、唱唱民族歌,有时还把自家的老腊肉、土蜂蜜拿出来卖给游客,有了工资和产品收入,乡村振兴我是底气十足,感谢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啊!”蚂蚁村可邑小组村民赵建梅说。

通讯员 赵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