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4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07日 返回该版首页

云南省弥勒市江边村: 抱团破“茧”促增收

云南省弥勒市江边村:

     抱团破“茧”促增收

“我们江边村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养蚕,我家算是第一批蚕农,以前因为缺乏技术,蚕茧大小不一,产量低,加之各村零散养殖,极少有人来收购,一直卖不出好价钱。现在不一样了,村集体带着我们干,技术、销路都不用愁,收入都比以前翻了两三番。”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江边乡江边村蚕农王汉兵说。

近日,江边村今年第一批蚕茧喜获丰收,蚕农们忙着搬运、挑拣、上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向签约公司交售完蚕茧后,村民们领到了第一笔销售款,大伙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江边村通过对村情认真分析研究,把原来种植包谷、杂粮的山地改种桑树,带领村民们发展效益更高的养蚕特色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双赢双增收。

江边乡向上级争取产业扶持建设项目资金55万元,把种桑养蚕项目送到江边村,项目基地建成后,江边村消除了“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的难题,并采取“党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村民捆绑发展,村集体把村民的土地租过来支付租金,又让村民到基地务工,助力农户实现了“地租+工资”双收入。

该乡在基地打造“样板区”,让村民们看到效益后加入进来,形成了“一基地带几十户、几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的抱团发展格局。江边村种桑养蚕基地占地78亩,23户农户每年可领取租金10万余元,今年以来基地吸收劳动力200人次,48户村民参与到种桑养蚕产业中,96户村民正在报名加入中,第一批蚕茧收益23万元,其中村集体3.2万元,年内预计产出6批,预计收入可达300余万元,村集体预计增收25万元。

“我们在种桑养蚕基地建立‘技术服务室’,为前来‘取经’的村民作养殖展示,并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今年以来共有200余人前来观摩学习。培养了8名掌握技术要领的‘优秀学员’,探索推行‘包片区技术指导制度’。”江边乡乡长陆海空说。

目前,从种植桑树到建设养蚕室,再到蚕蛹的养殖、管理等生产全环节,这些培养起来的养蚕“土专家”经常走村入户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杜绝了“保不住蚕蛹、养不出好蚕”的僵局出现,养蚕“技术岗位”也应运而生。

为让村民增产又增收,江边乡成功引进昆明同云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村民出售幼蚕,再对产出的蚕茧以最低55元—60元/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品质好的可达65元—70元/公斤,让广大养殖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该公司还实施了奖励机制,对品质好的蚕茧,每公斤给予0.5元的奖励,每100公斤再追加110元的奖励,第一批蚕茧收购过程中,共发出奖励6800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先行。江边乡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蚕’产业,以‘蚕’为媒,扶持村民抱团发展养蚕产业,探索‘党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新路,在夯实村民产业‘地基’的同时,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瓶颈。”江边乡党委书记罗云说。

通讯员 赵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