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半年消费投诉分析报告
低价引流、套娃式收费等问题成投诉热点
□本报记者 马工枚
近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消委”)发布2023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四川省消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1458件,解决30324件,投诉解决率96.40%。
从统计数据来看,商品、服务的质量问题居投诉总量之首,但质量问题投诉环比下降明显,说明产品质量有向好趋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的投诉增幅第一,尤其涉及节假日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波动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按商品种类来分,涉及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和家用电子电器类的消费者投诉居前三位。与2022年同期相比,涉及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服装鞋帽类、首饰及文体类等投诉呈上升趋势,而房屋及建材类、家用电子电器类、交通工具类等呈下降趋势。
按服务种类来分,涉及生活、社会服务类,销售服务,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的消费者投诉居前三位。与2022年同期相比,涉及生活、社会服务类,公共设施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的投诉呈上升趋势,而互联网服务、销售服务、旅游服务等呈下降趋势。
四川省消委对上半年投诉热点进行了分析,涉及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网络直播、预付式消费等6类。其中,低价引流、套娃式收费的网络直播虚假宣传问题较为明显。
四川省消委专家分析认为,网络直播销售模式以其非凡的活力、速度和直观的优势迅速形成独特的实时新媒体链,吸引大量的网络直播观众和潜在消费者,但其虚假宣传引发的消费投诉不断。典型表现为:低价引流,套娃式收费。直播商以主打低价的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开店、带货课程等,消费者在支付第一笔费用后,往往陷入层层收费套路被不断骗取钱财。
对此,四川省消委表示,互联网绝不是法外之地,电子商务经营者应严守法律底线,诚信经营,切实地承担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责任。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是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低价开网店、轻松赚快钱之类的宣传。这些宣传承诺往往只是不法商家诱人入套的话术,背后暗藏风险。二是签订合同要明确服务内容、承诺效果及违约责任等。面对升级套餐和增值服务的诱惑,要思考分析、冷静判断,避免掉入骗钱的连环套。三是不要在平台之外,通过私人微信或是第三方联系方式进行交易,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中止交易,第一时间止损。
此外,上半年食品类投诉量达4288件,位居商品类投诉量榜首。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销售过期、变质、腐败、有异物、感官异常的食品;二是经营者以次充好、捆绑搭售食品;三是部分经营者存在缺斤少两、低标高结等问题。与上年同期相比,教育培训服务投诉呈上升趋势。教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退费难、虚假宣传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利益。相应地,预付式消费仍然发生在教育培训、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行业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家跑路,消费者维权难;二是霸王条款频现,消费者退款难;三是商家承诺不兑现,消费者取证难;四是商家变更约定事项,消费者解约难。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仍需加强。报告显示,近年来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但消费市场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流动营销难维权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消费者对问题产品的辨识能力不足、维权知识缺乏,碍于传统乡村的人情世故,不少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没有积极主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