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1版:要闻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21日 返回该版首页

农旅融合促增收 乡村振兴提质效 ——记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石烛村

农旅融合促增收  乡村振兴提质效

——记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石烛村

□冉金鹭 本报记者 魏彪 文/图

村舍俨然、绿树环绕、古朴民居和精致民宿错落相间、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各色鲜花迎风盛放、游客三五成群信步期间……7月19日,记者走进四川广元朝天区曾家镇石烛村,一幅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依靠民宿和种养殖产业,去年人均纯收入1.8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3万元。”谈起村里蓬勃的发展现状,石烛村党支部书记孙会平的话音不由提高几分,他的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2022年,全村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12%,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0%。”

石烛村,是朝天区64个脱贫村之一,因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未完全成型、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原因,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冬去春来,陌上花开。借乡村振兴的东风,经过脚踏实地的潜心发展,今日的石烛村已在重点帮扶村后缀中,喜添“优秀”二字,实现了“后进变先进”的精彩蜕变。

1689903334499018675.jpg

强党建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村里搞基础建设、发展民宿产业,群众积极响应,干群关系也很和谐。”孙会平介绍,近年来,在国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政策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群连心活水,凡事民意为先、党员先行,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大提升。

聚焦民宿经营管理服务生态治理,做好民宿发展“后半篇”文章。该村创建石烛村民宿发展区域性公共品牌——“石光烛隐”,民宿按照“石光烛隐xx号苑+个性化名字”进行命名,提升石烛村民宿的社会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全村民宿抱团发展的集群优势;组建了石烛村民宿协会,协调旺季富余客源统筹、受理游客举报投诉、防止恶性竞争等重大事项;并制定民宿经营管理公约,进一步提升全村民宿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同时,该村充分发挥护林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作用,确保整村环境干净整洁;制定村规民约13条,引导群众自觉规范言行;常态化组织“坝坝会”,用好“川善治”平台,激活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村“两委”班子包户到人,加大群众矛盾纠纷的化解处置;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赴青川县木鱼村等地考察学习,拓宽抓乡村振兴眼界视野。

补短板 铺筑产业发展新坦途

时下,石烛村有效宽度达5米至6米的公路上车来人往,与此前宽度仅有3米宽的公路形成鲜明对比。

“道路加宽了,群众的出行问题解决了,更多的群众开始发展起了民宿、种养殖产业。”孙会平说,为彻底破解当地路难行的问题,该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全村公路硬化、加宽等项目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

而水源地距离远、地理条件限制等因素叠加造成的季节性缺水难题,也是石烛村脱贫后实现长足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石烛村积极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及维修养护项目资金,新建高位水池5口,铺设水网管线6千米,有效解决了全村季节性用水难的问题。

“以民宿为主产业,资源要素跟着民宿发展走。”朝天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石烛村的资源禀赋,该局帮助其制定了五年发展实施方案,并整合财政衔接、农业、文旅、以工代赈、交通等多方面资金和项目,全力支持石烛村振兴发展。同时,常态化开展项目监管、技术指导,以扎实过硬的纪律作风为重点村发展护航。

目前,石烛村建成和在建的民宿共23家,并同步完成了公路加宽、供水设施提升、建设规范化停车区域、增加步游道、整治沟渠、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好绿化行动等工程,该村的发展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

谋长远 开辟农旅融合新业态

“7月初开始,21间客房已经全部预订完了,现在平均每天还要接到50多个预订房间的电话。”“石光烛隐”15号苑——宿树林间小筑精品民宿的负责人廖培焰告诉记者,在曾家山,避暑季“一房难求”“一床难求”已成为常态。

“紧紧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曾家山旅游资源优势,唤醒‘沉睡’资源,变‘闲’为‘宝’。”石烛村结合曾家山康养避暑游的火爆现状,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鼓励返乡创业和招引业主引领、动员农户自建等方式,利用闲置房舍打造推出“石光烛隐”品牌系列民宿,激活了发展的动力。

据悉,该村已建成投用的民宿年均纯收入在8万元至10万元区间;在民宿业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平均月工资2500元至4000元不等;村民全年就地销售蔬菜、腊肉、土鸡等特色农产品达100多万元;村上正在打造的林间休闲木屋建成营业后,日均可接待游客30余人,预计集体经济每年能增收30万元以上。

同时,石烛村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300亩,建成青脆李产业园,预计投产后实现收入15万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种植大户流转土地800余亩,建成高山露地蔬菜产业园,预计今年产量达1200吨以上,产值达300万元。